《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特点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在工具性上下了不少功夫,而忽视或者弱化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种做法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不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利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语文课程不但要强调其工具性,更不可忽视其人文性。
乡村学校缺乏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建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呢?努力拓展乡村学校语文课堂资源,不失为一种建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好办法。
一、让“网红”走进语文课堂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网红”们的所做所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现在的青少年,其中有不少是具有正能量的,可以对青少年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引领、启发、教育作用。让这些网红走进语文课堂,学生可以感受柴米油盐的平凡,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启发,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李子柒便是这众多“网红”中的典型,她得到央视采访,微博粉丝有2000多万,抖音粉丝2249万,公众号文章篇篇阅读量10万+,每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在她的身上,蕴含着太多可以挖掘的语文要素,是可以走进语文课堂的活教材。李子柒的成长史是典型的屌丝变成白富美的逆袭史,犹如《童年》一样的生活,使李子柒逐渐成长起来,她幼年时父母离异,6岁时父亲去世,继母没有善待她,爷爷奶奶便接她回了家 。她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她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奶奶抚养她到14岁,生活难以为继,她到城里漂泊过,睡过公园的长椅子,啃过两个月的馒头。当进服务员,拜师学过音乐,开过淘宝店,做过小生意,勉强度日,但她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终于在短视频的拍摄上获得了突破,她的原创短视频在海外运营3个月后获得YouTube银牌奖,吸粉无数,2019年,获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点赞,获得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奖、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获得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
李子柒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中,在春风明月、夏虫呢喃、秋凉冬雪的四季更替之中,呈现出来的是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活力。李子柒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中制作着各种美食,并且以让人很羡慕的方式生活着,她不仅吸引中国网友的关注,还走向了世界。在面向世界的传播当中,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世界,在她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这样的人和事,怎么会不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呢?
让李子柒这样的网红走进语文课堂,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插花、下田、剪纸,木工、制作等中国传统,这些活动处处体现中国之美。学生通过了解她及她的视频更加了解中华文化,更能增强民族自信。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贴近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感受她的视频里处处流露着的生活气息,获得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难以体验到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悠闲,感受到她身上存在的中华美德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努力挖掘乡村文化教学资源
新课标提出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乡村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情、方言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为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乡村文化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正视乡村语文教育中的乡土文化,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乡村语文教学中课堂文化氛围的渲染,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独特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环境,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清晨乡村的宁静与祥和,这些都是对乡村环境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学生生活本源的描述,通过对语文课堂乡土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也是对乡土文化回归生活的尊重。可以设置一些与乡村文化有关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如地方风俗演变、地方戏调查、方言调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整理等。积极引导师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验乡村文化,加强与所在地区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感受文化、亲近自然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将乡村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乡村孩子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他们能上山砍柴,下河摸鱼,割麦种菜,他们熟悉猪牛鸡鸭等多种动物的习性,他们面对的是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他们的身边有历史建筑、文化古迹、民俗民谣、神话传说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设计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与乡村文化有关的综合性活动有助于他们发现、了解、认识、 研究乡村文化,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巧用小视频丰富语文课堂资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巧妙利用视频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进行信息处理、图像输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拱由28道拱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圏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这段话,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非常不好理解,难以想象拱圈的结构和作用。而利用网上相关的小视频,就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拱圈的样子,从而理解了拱圈的作用,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桥梁建造者的智慧,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的诚挚情感。
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往往抓耳挠腮,因为平日缺乏观察和积累,他们的脑海中空空如也,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这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小视频,并指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仔细观察人物形象,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特征等,让学生开展作文教学的作文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练习的积极性,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四、语文老师本本身要成为活的课堂资源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本身要努力成为活的课堂资源,“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吸引住学生,需要语文老师对自己的语言千锤百炼,既要有平民的直白,又要有相声家的幽默,还要有哲学家的睿智,既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又能和风细雨,如三月春风温暖入心,既可铿锵有力,又能抑扬顿挫,还可低回婉转。“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化作一条河”,语文老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可谈古论今,也能“预知”未来,既能答疑解惑,也能排忧解难,语文老师心中要有吴承恩,曹雪芹,鲁迅,还要有歌德、维克多·雨果,托尔斯泰。
语文老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能写,语文老师要写一写左邻右舍,家长里短,写一写酸甜苦辣,儿女情长,写一写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要有几篇自己的“豆腐块”,适当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当做“精神食粮”,说不定将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在是你的影响下走上写作之路呢!
乡村的语文课堂资源是丰富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都是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只要语文老师多用心,一定可以开发出更多可以利用的课堂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