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儿康复幼儿园达标评审自查报告
在省市残联、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市聋儿康复幼儿园经过紧张地筹备,于20xx年9月成立,xx年9月开始采用全日制形式办班,20xx年4月,经市残联批准,正式更名为春雨聋儿康复幼儿园。聋儿康复幼儿园积极按照聋儿语训康复机构的有关规定,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康复质量。三年来,共有22名聋儿在本康复幼儿园接受听力语言训练,有10名聋儿已通过康复回归有声世界,进入普校进行随班就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优化思想舆论氛围
聋儿早期语训康复是一项抢救性的良心工作。聋儿语训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回到有声的世界还是堕入到无声的世界,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1、抓好语训教师师德、责任感方面的教育。语训教师是康复战线的第一梯队。我们经常利用调研、观课等机会,向语训教师传达“教师就是天使”、“康复就是救人”的聋儿康复理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教师为了聋儿未来努力奉献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重视做好聋儿康复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幼儿园先后制定修订了《语训教师的使命》、《语训教师工作职责》、《聋儿语训资料搜集、保管要求》等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必依,严格要求。
3、努力做好聋儿家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将聋儿家长的培训纳入“家长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开展聋儿家长的培训提高工作。近几年来,先后安排了诸如“助听器的保养和使用”、“聋儿康复中的家庭康复”等多次讲座。学校还组织了多次由校长主持的聋儿家长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沟通思想,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积极开展聋儿康复的社会宣传。我们经常利用“爱耳日”、“助残日”等机会,组织学校的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了“保护听力健康”等爱耳知识宣传。
二、完善设施,培优师资,筑牢人力物力保障
1、加强康复幼儿园组织领导。康复幼儿园目前共有主管、分管领导2人,有专职语训教师2人,保育员1人,聘请了扬州声美听力中心的1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听力技术指导员。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聋儿康复机构和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由业务校长亲自抓,课程处也有专人负责聋儿语训工作的安排与督查。幼儿园工作与学校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2、配高配强聋儿语训师资。精心挑选了两位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老师担任康复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两位教师都具备大学学历,分别毕业于聋幼儿康复教育相关专业。在要求教师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康复幼儿园还经常组织他们到上海英华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聋儿康复中心等机构进行系统学习与培训,以提高他们聋儿康复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
3、完善专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康复幼儿园按照上级康复机构要求,先后建设了集体语训教室、聋儿个训室(视听统合训练室)、生活训练室(家政室)、儿童活动室(律动教室)、体能康复训练室等一批功能训练教室,并按照配置标准,为康复幼儿园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学教玩具、专业图书器材以及听力计、助听设备保养仪、启聪博士视听统合训练系统等专用听力康复设备,满足了开展语训康复工作的需要。
4、加大对聋儿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少聋儿家庭都存在着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送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所有筛查收训的聋儿家庭,我们都积极开展了摸底调查。利用省聋儿康复项目的专项资金,幼儿园给予聋儿及其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康复培训期间不收取聋儿家长任何费用,还给予在外租房的聋儿家庭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其中特别困难的聋儿家庭,还与他们签订长期资助协议,以帮助他们解决参加语训的后顾之忧。
三、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提高聋儿语训质量
1、做好助听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助听器维护人员定期对康复所需的无线调频系统、助听器等设施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助听设施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语训教师也做到每日一检,及时发现聋儿助听器佩戴使用中的问题,做到不让聋儿因助听器效果差而使其康复效果受到影响。
2、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康复幼儿园根据每个聋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年龄、康复情况、佩戴助听器类型、是否有其它残疾、语言水平、家庭状况等情况建立了个别化康复教育档案,及时记录聋儿康复受训的成长足迹。每学期,对聋儿的康复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估的情况作为调整策略,改善教学的依据。
3、科学设置康复课程。围绕听觉语言康复这个中心,幼儿园开设了以语训课为主导的各类适合聋儿发展的康复课程,如图画、游戏、体育、算术、故事等课程等等,每门课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年、月、周计划)。在康复中,我们坚持“听觉优先、口语为主、多元沟通、全面康复”的教育思想,不断探寻提高聋儿康复质量的方式方法。在分科设置课程的同时,我们尝试围绕一定的生活主题安排内容,制定计划,开展教育活动。如“水果”的教学中,就安排了认识水果,说写水果,购买水果,制作水果等学科交叉的内容。这样的综合性主题活动,有利于提高聋儿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我们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注意了针对聋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单训时间,保证了每一个聋儿都能在通常训练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训练。
4、加强聋儿康复的教学研究。我们要求语训老师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思想,把学习、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共商解决的办法。近年来,教师们撰写了聋儿康复方面的教研论文、随笔二十多篇,有的还在省市教研论文比赛中获奖。
5、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聋儿康复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求家长要做好聋儿康复的第一老师,在配合幼儿园康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庭康复。同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就聋儿的康复教育问题,与家长交流沟通。幼儿园定期举办了“聋儿亲子游戏”,“教学半日开放”等活动,增进了聋儿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提高了家长的康复参与意识,也促进了聋儿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近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康复幼儿园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聋儿语训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方面是康复幼儿园的创办时间比较短,缺少经验的积累,康复的总体成果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部分听障聋儿家长对聋儿康复的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不重视、不理解,行动上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聋儿康复的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篇:聋儿康复幼儿园达标评审自查报告
在省市残联、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市聋儿康复幼儿园经过紧张地筹备,于2014年9月成立,09年9月开始采用全日制形式办班,2014年4月,经市残联批准,正式更名为春雨聋儿康复幼儿园。聋儿康复幼儿园积极按照聋儿语训康复机构的有关规定,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康复质量。三年来,共有22名聋 ……此处隐藏5950个字……的,看起来30左右,没有过多的寒暄,讲了些注意事项后就给我们分配了任务:先是陪孩子们散步,再是和他们上课。
在一楼楼梯尾就听到了楼上小孩子的哭声,这让我有点不安和无措。上楼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不是活生生的2、3岁的孩子,而是一排连接天花板和地板的绿色栏杆,栏杆的门是关着的。这仿佛是一个笼子,动物园里与外界隔绝的笼子。我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可是却产生了一种压抑感。孩子长期在那样的窄小闭塞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怎么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自由的灵魂呢?然后我看到了他们,穿着干净,脸上洋溢着天真笑容的孩子们。2、3岁的儿童们是什么样的,他们就是什么样,没有一点特殊,没有一点惹人厌。我喜欢他们,喜欢纯净的孩子。可是,我看到的另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每个人的耳朵里都戴了助听器。那的老师说没有助听器他们将什么都听不到,而没有特殊情况下助听器将和他们的名字一样伴随其一生,仿佛一个印章或标签。我讨厌标签。我们此行一共去了7个人,每个人都牵起孩子小小嫩嫩软软暖暖的手,小心地带着他们下楼。是的,他们的手都是热的,比我热,比我懂得分给别人自己的温暖,因为他们没有因为我冰冷的手指而拒绝我的牵引。孩子的接受总比成人少些利益因素且让人感动,孩子的拒绝总比成人干脆但不伤害人。下楼梯时,老师不断地呼唤着学生的名字:宝儿,东东,韩伯……却很少有人应答,哪怕只是冲老师摆个头。他们不像2、3孩子一样叽叽喳喳,却只是安静小心地扶着栏杆走自己的路。孩子们啊,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听见听懂我们的呼唤,并且告诉我们你们听到了。
到一楼了,老师让他们排好队(排队在那是件很容易的事),并拿出了根红色结实打了若干结的绳子,说来来,抓好绳子哦,我们出去散步。我喜欢康复中心散步的这种形式,它让孩子接触了大自然,接触生活。康复中心处在郊区安静的京香花园,里面别墅模样的房子错落有致,每一家都自带了个小园地,高挂红色柿子叶几乎掉光的果树随处可见,还有仍盛开的月季花。有随心扫落叶的大妈,
有遛狗的大爷,有建筑工人专心工作,却没有噪音,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喧闹的人声。在那取代让人迷失的现代化社会的是自然。自然景物,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思维。
散步时老师们不断地告诉孩子这是树,那是垃圾桶。树,高;垃圾桶,臭。排头的那个小孩很活跃,不停地跟着老师说,一路上快活,其他孩子都没有反应。可是我知道他们也在观察这个大自然--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懂得老师的意思并有直接的体会。陶行知说过:“活的小孩与死的小孩有不同的特点。活的小孩,他秉性活泼,他对于一切的事实上,也就进步地快些。死的小孩,他的脑筋滞钝些,其能力不能够大的发展或发展缓慢,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没什么进益,其实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的,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滞停,将之束缚。”我相信这一点,相信他们仍具有可塑性。于是我也不断地跟我带的小孩--东东--说话。我时不时地叫他名字,总在叫了2遍之后他才转过头看我,却没有语言。当我发现他在盯着某事物看时,就问:“东东,你看到什么了呀?”他还是不作声。当我发现有人在施工时,我说:“东东,那是在建房子,建房子。”没有应答。在路上碰到个正常的同龄女孩,老师说我们跟小朋友打声招呼吧,我拿起东东的手也没感觉到他主动地挥舞。路边总停着一些车,我模仿着老师看到一辆车就指着跟他说:“看,东东,那是车。”“是车。”他虽然朝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了,但就是没跟我学发出“车”这个音。可是,这样就放弃了吗?不再和他主动交流了吗?后来陆陆续续地在他身边出现了些开动的车,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视线随车远走。于是我趁机说:“东东,这是车,车。”有了2、3次之后,我一次指着辆从身边经过的小轿车时说:“东东,这是车,是车。”天啊,他心情极其愉快地,笑容极其天真地迅速发出了“车”这个音。当时,我惊讶,我高兴,我几乎都想哭了。他终于发出了一路上的第一个音,终于跟我有了次正式的对话。我蹲下来,看着他充满笑意的眼睛,伸出大拇指说:“东东,你真棒!”抬起头时发现散步快结束了,就要到康复中心的小院了。当再次看到车时,我趁机说:“车,很大,大。”他很配合很高兴地说:“大,大。”在最后的路程,他几乎就是2步一跳,3步一大蹦地前进的,差一点摔倒在地。呵呵,那么小的身躯,雀跃在自己小小的成就里。他
的进步是多么令人振奋啊,让我体悟到强大的生命力。他有了助听器的帮助可以听到人们说话,但是由于先前听力的丧失,说话对他来讲是一件多么需要克服的事啊。我可以明白他的愉悦。我还想再写另一个小孩。他是今天刚被送进康复中心的,离开了妈妈,所以一路上都挂着鼻涕眼泪。有一次哭的特严重,我说不哭不哭,你哭了,妈妈也会难过的。没想到,他马上就安静下来的。满脸泪水鼻涕却又惦记着妈妈的喜怒哀乐的样子,让我感动感慨。特殊孩子,只要没有缺少一颗感恩和感受爱的心,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就像舟舟,在没有出名以前,因为自身的乖巧懂礼貌不给人添麻烦,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和照顾。可是,生存还是很艰难的。
小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包括我包上简单的挂件,他都要摸一模,扯一扯。和东东分开时,我想离开康复中心之前,把那挂件送给他,算作纪念,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见了。
在另一个班上课期间,我相当无语。首先是当我进门时,好几个小孩几乎同时抱住了我:前面,后面,旁边。我无法转身。难道我今天人品暴涨,这么受欢迎?然而事实是那是他们缺乏安全感,怕我不理他。其次,当老师说让我们带着自由活动时,场面马上混乱,一个个都搬椅子冲我们跑来,都想把大姐姐据为己有。我被拉扯,被抱怨都没关系,问题是混乱中,椅背会磕着碰着他们。可是啊,他们丝毫不在乎,只要“得到”我们就可以了。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怕被遗忘和忽视?再次,好不容易可以坐下来可以做拼图等游戏时,争夺又开始了。海绵宝宝、零碎的拼图块,甚至连笔都是争夺的对象。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除非自己不想玩了才心甘情愿地转让别人,而一旦自己又想要了,物归原主是真理。坐我旁边的小男孩是个文弱型的,而班里最大的一个女生却是侵略型的,时常掐小男孩,还洋洋得意。但还是有安静的和讲理的人的,有安静地画画的,有被抢了东西也不哭的。最后,他们很需要人。可是当11点我们离开时,我原本以为的他们的吵闹没有发生。他们很安静地目送我们离开,说了句模糊的“下次再来”,神情安静,没有目送我们。我似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感情赖以寄托的大哥哥大姐姐都只是他们人生的过客,无论怎么挽留,离开是必然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谁才能永远陪在自己身边,当难过无助时,可以安慰自己无声世界里的悲哀?大学生串访儿童制度有必要存在并且发
挥作用,但是一旦双方建立了感情,而离开又是必然的时候,对于大学生,他们可以理智对待理解事实,对于小孩子呢,他们是否明白聚聚散散人生常态,是否在纳闷为什么自己表现这么好,大哥哥大姐姐还是要走,是否自暴自弃,结果就没有了安全感?有没有人在别人童年时一直不离不弃并且给予理智的爱?
虽然比较累,但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