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风气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内心。而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总会有一些人心如止水,比如复旦大学的博士陈果,以及最近出现并被加冕“流浪大师”的沈巍先生。在这个社会中,是选择当一杯清水还是一杯浑水,还是选择当一杯温水还是一杯沸水,我更赞成前者。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improving, but the social impetuous atmosphere is eroding people's hearts. In such an impetuous society,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like Chen Guo, Ph.D., Fudan University, and Shen Wei, who recently appeared and was crowned a "vagrant master". In this society, whether to choose a glass of clear water or a glass of muddy water, or a glass of warm water or a cup of boiling water, I prefer the former.
正文:唐朝时期的王勃曾经在《上刘右尚书》中写到一句话“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每次在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就会变成黑色,而在一杯墨水中滴入一滴清水,墨水仍然不会变色。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同样在当代社会中成为一杯清水很简单,滴入一滴墨水就好比丢垃圾一样简单,但是当墨水滴入的多了,就会完全成为另一种物质,暂且用浑水定义吧。
事例:
复旦大学博士陈果,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她的课堂上不掺加任何的心灵鸡汤,课堂以正能量的代表来阐述她对人生的见解、看法,但是也会有很多人并不赞成她的这些教学方法,所以就有很多的键盘侠对此进行“正义的批判”。
上海的沈巍先生被网友加冕“流浪大师”,因为提倡垃圾分类迅速在网络上爆红。但是由此带来的并不是人们善意的支持,相反很多人开始利用沈先生进行他们的网红宣传。他们一次次地前打扰沈巍先生,还义正言辞的打着“帮助”的旗号和他合影。当时便有人质疑他的行为,调侃说大师不去治国安邦,而在这选择流浪生活,这真是个“大师”。一些有素养、有自我判断的网友对此类人员进行了批评。我认为,某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沈先生的行为进行批判,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也是自我道德素质的丧失,他们又怎么配的上去对他人人格进行评判,对于沈先生来说,他通过自己动手劳动,换来自己的生存,这是他独立的人格和优秀道德素养的体现。其次,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与他有关的所有事件包括他的职业,并没有违反任何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上的要求,职业并不分高低,每一位工作者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有关这位沈巍先生的所有事件并不是他的本意,作为当事人他一直在澄清所有的事实,相反所有的网红曝光经历却让他的生活出现了烦恼,并无快乐,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当时也做出了“金钱换不来快乐”的评价。
清水与浑水:人生会出现无数个污点,也就好比一滴墨水。我们都知道活性炭可以吸掉这些物质,但是活性炭用的多了真的还是原本的那杯清水吗?其中掺杂的物质不得而知,而那时的清水本质已经变了,清中带浑,互相掺杂。做一时的清水容易,做一生的清水便会显得无味,甚至平淡,人生必须像清水经历墨水的洗礼,但又不可过多,过多的污浊只会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记,难以消除。
温水与沸水:温水暖胃,冰水伤胃。沸水烧开会沸腾,沸腾到100摄氏度后,如果在继续加热,就会身死道消。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加强反腐建设,无数的“大老虎和苍蝇”被打倒,让人民信服。但我们静下心来,对他们的经历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他们都曾经是党中央最坚定、最优秀的那部分人,但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因为他们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变得过于“沸腾”,忘记了自己身为人民公仆的身份,没有把握那个最基本的度。做人不可过刚,亦不可过于柔。
总而言之,可做一杯清水,但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但也不可做杯浑水,处处被人厌恶,也不可完全做杯温水,你可以善良,但是要有锋芒!更不可做杯沸水,处处烫人,傲的不可一世,目中无人。时刻做好沸腾膨胀的准备,所有的水到最后并不一定都是理想中的状态,但是想做一杯什么样的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人生的妙处就在于如何抉择。